栏目:新春走基层
冬日的渭北高原,寒风凛冽。1月21日6时,一列满载煤炭的钢铁巨龙快速驶过洞子崖站,悠扬的风笛回荡在狭长山坳间。
洞子崖站地处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是甘钟铁路上的一座五等小站。车站三面环山、一面临河,3条股道横架半山腰,3名职工昼夜不停地接发着来往列车,守护着每一名旅客的平安旅途。
“核对调度命令,准备进行天窗维修作业。”6时30分,车站行车室内的指令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值班站长刁秀普和车站值班员杨晓东认真核对维修作业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样的场景,他们经历了几十年。“天窗修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作业,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刁秀普说道。
今年59岁的刁秀普,是洞子崖站年纪最大的职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刁”。他先后从事过扳道员、调车员、车站值班员和车站调度员等多个岗位,对车站的各类业务样样精通,业务上遇难题,大家都会向他请教。
“车站虽小,但需要做的工作一点也不少。”除了盯控天窗作业,刁秀普每天都会穿梭在行车室、站台上、股道间,组织旅客乘降、检查行车备品、打扫车站卫生、排查各类隐患。在洞子崖站,每个角落都被他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备品、厨房炊具和宿舍卧具摆放整齐,洗漱台上的镜子也擦得清澈明亮,“这儿,就是咱的家。”刁秀普对车站感情很深。
处在半山腰的洞子崖站出行极不方便,买些生活用品都得翻山越岭走上十几公里的山路。作为“老大哥”的刁秀普把自家汽车开到了车站,职工看病买药、取快递、赶班车,他都会主动“踩一脚油门”接送一程。
“县城的班车只能到镇上,剩下的这段路都是刁站接送,我说给点油钱吧,他还不高兴了。”说话的人叫杨晓东,是洞子崖站的值班员,自打入路起就在这个小站工作,一干就是32年。他见证了小站的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趟列车的往来穿行。
提起刚来洞子崖时的场景,杨晓东仍然历历在目。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喝水要挑着扁担到站外五百米的水渠里担,照明凭蜡烛,出行靠守车。就这样,他从扳道员、助理值班员一直干到了车站值班员,安全上从没有出过一点差错。“参加工作就在洞子崖,爱人家是附近村里的,孩子也在这里长大,车站就跟家一样。”回想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杨晓东满眼柔情。
几年前,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杨晓东从附近的村庄举家搬迁到了距离车站一百多公里外的渭南市。妻子多次劝他打申请,调到离家近点的车站上班,都被他一口回绝。“洞子崖有我的青春,我的根在这儿,舍不得离开。”在同事看来,杨晓东就像站台边上的那棵老槐树,始终不慕喧哗、向下扎根。
12时30分,结束上午工作的刁秀普准备前往镇上的集市采买年货。当天是腊月廿三,北方小年,他准备在站上与几位老伙计一起过个温馨的小年。
乡村的集市比不了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但也热热闹闹,充满烟火气。“辣椒多少钱?沙糖桔咋卖?拿一对灯笼……”刁秀普穿梭在各个摊位间,大包小包挑选着食材和装饰品。
13时30分,刁秀普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车站。贴春联、挂灯笼,一番忙碌,冷清的小站充满新年的喜庆。“再过几个月我就退休了,今年春节就不回了,咱们一起过个团圆年。”刁秀普的一句话,让一旁的杨晓东红了双眼。
傍晚时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搬上了餐桌,欢声笑语充满了小小的餐厅。
远处,有鞭炮声响起,洞子崖站的灯也亮了起来,这束光在幽深黑暗的山沟里格外温暖,伴着希望,照亮奔向春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