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新春走基层
1月14日,春运第一天,笔者来到西安工务段探伤车间,和车间党支部书记马小妹、探伤工们一起,前往新丰镇编组场和西康线,采撷钢轨“医生”们“把脉问诊”、呵护千里铁道线安全的平凡故事。
一 6时,天麻麻亮,探伤车间二工区工长李建豪便从家中出发,赶往工区。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对新丰镇编组场六场道岔群到发线、五场5050号道岔进行探伤作业。
数九寒天,冷风刺骨。6时50分,工友们陆陆续续赶到工区,边哈着气搓手热身,边准备机具、各种材料和防护装备。
“春运期间列车加密开行,一定要做好防护,确保人身安全。”李建豪在班前会上叮嘱。
冬季昼夜温差大,钢轨容易产生细小裂纹,李建豪和工友们从事的工作便是借助单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甄别研判各种病患,防患于未然。
“ 我们车间负责全段1804.647公里钢轨母材和35943个钢轨焊缝头的探伤任务,现场工作环境专业性强、技术性高、流动性大。为确保春运安全,我们制定详细的探伤方案,提升探伤效率,确保线路设备安全。”跟班作业的马小妹说道。
7时30分,李建豪带领7名探伤工抵达六场作业地点,和驻站防护员联系好后,便可开始作业。
“一会儿作业时,大家重点要紧盯仪器屏幕,观察波形相位显示,对道岔尖轨、心轨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密探伤,确保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利用上道前的短暂时间,李建豪再次细心叮嘱。
李建豪年轻好学,对新丰镇站场的851组道岔、233条股道都心中有数,他在2022年度集团公司工程量化排名竞赛中,实现探伤作业安全行走4716.9公里,取得探伤工量化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荣获“火车头奖章”。
每一米钢轨都不放过。大家按照分工,两人一组,推着2台仪器,踩着轨枕和碎石,缓慢前行。
“停停停,把车子倒一下。”听到探伤仪发出“嘀嘀嘀”的报警声,探伤工李志彬把探伤仪往回拉了几步,对着显示屏上波动较大的波形处所进行复核。
“ 正常情况下波形轮廓比较平缓,呈现出一些固定的图谱;如果有病害,仪器就会显示异常出波。”他们反复比对着波形变化,随后,李志彬俯身用随身的检查锤,时不时敲击一下钢轨面。
“‘一看二敲三照四卸’手工辅助检查,可以最大程度减少遗漏。”李建豪蹲在钢轨旁,边扭头查看边说道。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大家反复查看、比对,原来是一处轻伤。李志彬弯下腰,在轨腰上用白色三角符号作标注。
大伙儿专注地检查钢轨每一处,忽然,防护员刘其童呼叫下道。大家赶紧把单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抬下股道避车。
“ 春运车流大,编解作业量也大,下道避车频繁得很。”在“哐当哐当”的车轮撞击声中,刘其童大声说。
列车一过,联系驻站防护员确认无车后,大家赶紧把仪器又抬上股道,抓紧检查起来。
这天,他们奔忙了10多个小时,完成了10多公里钢轨探伤任务。
二 也是1月14日,12时30分,笔者又来到西康上行线64公里+100米处。虽然天空中露出一丝阳光,但毕竟数九寒天,北风呼啸,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探伤一工区班长畅港已带领着7名工友来到进网通道门处。他们要利用120分钟天窗,使用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对西康上行线77公里+580米至64公里+100米处进行钢轨探伤作业。
天窗时间紧,大家麻利地列队,清点人员、工具、材料。
汽车只能停在路旁,大家要把数百斤重的探伤仪、材料等工具先从车上卸下来,通过百十米只容一人行走的田间便道,再一块儿抬上一段有小阶梯的狭长陡坡,通过便门进入防护网,依次将工具配件摆放在道旁。
尽管寒风刺骨,但大家搬完工具,都气喘吁吁,冒出了一身汗。
“这个路还算是近的,有一次大雪封路,汽车到不了进网通道门跟前,我们踩着厚厚的积雪硬是抬着工具走了一里多路。”李萌提起往事记忆犹新。
“天窗时间13点10分到15点10分。”对讲机传出命令,大家如离弦的箭,立马忙碌起来。
确认线别行别,将各种配件抬上线路,组装双轨探伤仪,检查仪器状态,启动检测按钮,调试仪器灵敏度,大家按照既定工序有条不紊展开作业。
“一切良好。”随着作业操作员闫冰的报告,作业负责人畅港下达作业指令。
春运期间,列车加开较多,他们每天的探伤巡检从之前的8公里增加到25公里。
沿着铁路线,双轨探伤仪以15公里的时速匀速前行,冷飕飕的寒风掠过耳边和脸庞。因为要不停操作,而戴手套影响手指的灵活,检测员的手裸露在外,最容易被冻伤。
“如果钢轨出现鱼鳞纹、裂纹等不同的伤损,这个屏幕上就会出现不同的伤损波形。”畅港眼睛紧紧盯着屏幕说道。
“停,停车。”发现屏幕上出现波形异常,畅港立即叫停。
小车返回刚才出现异常的位置,畅港第一个跳下车来到钢轨跟前查看。
安装好止轮器后,畅港、闫冰、李萌三人俯身弯腰反复检查。原来是施工人员在对钢轨刷油漆时,油漆滴积形成了“小疙瘩”。三人一合计,判断可能是这个“小疙瘩”造成的误报。用工具擦拭清除油漆积渍后,他们又用两个不同的探伤仪反复测试,直到波形显示正常,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误报有很多种可能,最令人担心的是隐藏在钢轨内部的核伤,这种‘内伤’哪怕比芝麻还小,都有可能带来大麻烦,必须万分小心地甄别出来。”处理完误报,畅港略显轻松地说道。
一出隧道,轨面在阳光映照下亮晶晶一片,“小黄车”平稳地行驶在铁路线上,继续载着这群“医生”们完成接下来的十几公里“诊断”。
三
19时,探伤车间数据分析室灯火通明。数据分析员霍子飞仍在与其他6名同事忙碌着。
霍子飞曾经是具有8年现场探伤经验的老班长,只见他眼睛布满血丝,紧紧地盯着屏幕。
“为防止出现误判和遗漏,各探伤班组严格实施数据分析管理,确保当日所采集的数据及时上传到数据分析室,数据分析员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100%回放分析,对波形进行‘解读’,再次分析判断,做到现场探伤和数据回放双保险操作,确保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保证运输安全畅通。”跟班整整一天的马小妹介绍道。
“今天的数据已经仔细回放分析了。”霍子飞有些疲惫地说道。
当问起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数据分析时,霍子飞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2024年6月20日,他在数据分析中发现黄家寨站的10号镶嵌式合金钢道岔的探伤数据有异常波形,到底是有问题的伤波还是无问题的轮廓波?又或者是探头位置不正?一连串问号在他脑海中快速闪现,他迅速作出研判。
“钢轨质量无小事。”为了搞清楚出波源头,他提着焊缝仪器,和工友们马上赶到现场探个究竟。抵达黄家寨站后,他们先使用钢轨仪器对10号道岔反复校对,随后又使用小型的手持焊缝探伤仪,通过多种精准探伤校对方法进行全断面扫查。为保证准确性,他又在现场与分析室的同事们打开视频通话,进行线上“会诊”,最终确认道岔镶嵌块有重伤,并将这次典型的“疑难杂症”伤损样本作为今后探伤工作的典型案例。直到处置完,他才如释重负。
“我对钢轨探伤波形判断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与爱好鞭策着自己把手里活儿淬炼得精细再精细。看到列车安全运行在轨道上,我就打心眼里开心。”霍子飞略有些羞涩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