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的变迁

胡德才 冯立君 翟颢

字数:3,057 2025年01月21日 文化

  

  

栏目:西铁印记

  

  在西安车站候车室,有一处“铁路老物件会说话”展示区,其中两个展柜里展陈着一张张泛黄的火车票。这些老物件虽然小,但却见证着近百年中国铁路的发展变迁,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1.民国车票:时代印记

  

  1934年12月27日,西安车站建成通车,客货兼营。

  

  火车站运营则必有车票。然而在那个战争年代,民国政府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上世纪20年代,尽管民国政府交通部公布了国有铁路的统一章程,统一了车票的内容、样式和颜色,由于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乃至租界、伪满洲国的存在,导致全国铁路车票形制、颜色乃至文字都并不统一。例如淮南铁路发售硬板票又细又长,京沪铁路车票则较为窄短,香港九广铁路票面干脆使用英文。当时西安车站归属陇海铁路局管辖,西安作为当时陪都,所用车票,大约是标准型制硬板票。

  

  民国时期买票坐火车,殊为不易。一般都是在火车即将进站的时候才开始卖票,在火车开前两分钟马上又停止售票。售票时间非常短,大站约两小时,小站约一小时,只有始发站、终点站和非常重要的火车站(如北京前门、天津总站、南京浦口车站)才有可能将售票时间延长到两小时以上。

  

  那时火车票没有座号,百姓们乘坐最便宜的三等车票常常超发,想有座,必须上车去抢。因此,翻开民国时期关于买票与乘车的描写,基本离不开这些关键词:混乱、拥挤、无序。

  

  

  民国时期淮南铁路硬板票。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硬板票。

  

  

  2 . 硬板票:半个世纪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车站迎来了中国铁路的第一代火车票:硬板式火车票。票面尺寸为57×25毫米,票面印有盲文。在这方寸之间,用线条颜色和底纹颜色来区分快慢车和软硬座,一道红杠是快车,二道红杠特快,没有杠则为慢车。

  

  第一版火车票票面上的发站、到站、经由等信息均为预先印好,售票时,售票员根据旅客需要,“抓中药”式地从对应的小格子里“抓”票,使用日期机在车票上印上日期,贴上座位号,打着算盘计算价格,手工加注乘车信息。因此,印章和算盘成了售票员必不可少的工具,陪伴着一代代售票员完成售票工作。

  

  硬板票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代火车票,自建国起一直使用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车票形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最大的改变当属车票背面除乘车信息外,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广告,昭示着国家欣欣向荣的发展。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硬板票缺点可谓非常突出,最大问题就是出票慢。售票员需要手工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够制出一张可发售到旅客手中的车票,即使是熟练的业务能手,这一过程往往也需要以分钟计。且由于步骤繁多,售票员出错概率也相应提升,保证售票无差错远比如今艰难。1979年7月16日,车站售票员谢玉珍因7年售票94万张无差错,被人民日报刊载报道。

  

  随着经济发展,车站客流也在迅速增加,年发送旅客从1952年的148.81万人快速增长至1980年的664.8万人。由于售票系统尚不发达,很长一段时间火车站只能发售当日车票,加之硬板票需要手工制票的种种限制,买票难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每逢春运,火车票就会成为紧俏货,西安车站整个售票大厅,甚至连站前广场都是整宿整宿排队买票的旅客。时代在呼唤,急需全新的火车票与售票系统。

  

  

  1964年,西安至华县硬板票。

  

  

  1966年,西安站临时乘车证。

  

  

  20世纪90年代,硬板票背面,有广告。

  

  

  

  3 . 软纸票:开启新时代的钥匙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售票系统即将进入新的时代。随着技术进步与客流快速增长,为了适应旅客出行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售票服务,铁道部决定在全路试行微机售票试点,推行全新的软纸票。全新的软纸票票面印刷有发站、到站、席别、票价、发售站等信息,右下角有条形码。由于电脑售票要销毁过去的硬板票,基层车站忧虑会造成售票秩序混乱,无一敢于试点,畏难情绪较为严重。

  

  试点本与西安车站无缘,但车站的决策者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实现超常发展的难得契机。他们跑路局、上部委、请专家、拿方案,硬是抢来了微机售票试点这一机遇。对内,站领导向全体干部职工大声疾呼:我们没有退路!为表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毅然销毁了价值50多万元的硬座车票,组织售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请院校老师传授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后再上岗。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车站投入1000万元,开发了统一的软件微机售票管理系统,全路第一家全面实行了1.0版本微机售票系统,将车站所掌握的日均3.8万张车票全部输入微机,彻底结束了在西安沿用了63年的人工售票历史,一次完成售票改革。同时,西安车站还进行机构改革,成立票务管理中心,实行24小时服务,下设电话订票分中心、电脑订票分中心,预定车票由原来的3至5天延长到3至30天,车站售票大厅由原来只售当天票延长到售两天的票,大厅内还设立了九台电视显示器,将车站两日内各次列车车票信息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大大方便了旅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成功后,车站又在铁道部指导下编写了全路第一个《微机售票使用管理办法》,成为中国铁路电子化售票之领头羊,也是铁路现代化、革命化改革的历史性第一步。西安车站微机预定、售票系统得到了铁道部的高度评价,认为对下一步改革客运组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决定在全路推广,把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带入21世纪。

  

  全新的软纸票在售票时现场打印,无需人工手填信息,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旅客排队购票时间明显缩短。

  

  自软纸票出现,铁路售票系统进化开始明显加快:从蓝色底纹到红色底纹,车票开始成为所有人记忆中熟悉的火车票样式;2000年铁路第三次提速,车票板式随之微调,条形码从右下角改为正下方,将列车车次调整至出发站与到达站之间,原“全价”字样改为人民币符号“¥”;2009年底,软纸车票再次调整,下方的条形码变成了二维码防伪图案;2012年,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乘车人姓名及身份证号开始出现在车票左下角。

  

  软纸票不断进化,不断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看上去充满生命力,仿佛可以如硬板票一般坚持半个世纪。

  

  

  1996年,微机售票后蓝色软纸票。

  

  

  2007年,嘉峪关至西安软纸票,较1996年刚发售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2009年底,软纸车票再次调整,下方的条形码变成了二维码防伪图案。

  

  

  4 . 磁卡式火车票:开启高铁时代

  

  2007年,动车组全面上线运营,磁卡式火车票应运而生。这种一次性车票,票面硬度更高,正面印有动车组图案,背面植入磁性信息和热敏信息。与软纸票相比,蓝色磁卡票外观更加美观大方,不易损毁,可以通过自助验票闸机刷票进站,大大提高了进站效率。

  

  磁卡式火车票随着高铁修建与自助验票闸机投用,开始与软纸票并行使用并逐渐代替软纸票。然而磁卡式火车票辉煌的时间更短,2018年电子客票横空出世,网络购票成为最主要的铁路购票渠道,进站、乘车只需一张二代身份证。全国普速铁路紧跟其后上线电子客票,打通车票“无纸化”最后一公里,刷脸进站一证走遍天下,实现了车票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铁路不断继续优化服务举措,西安北站、西安站相继推出“中铁银通卡”“计次票”等新型票种,让购票乘车变得更加便捷。如今旅客来西安车站乘车,已经习惯掏出身份证而不是车票,通过自助验票闸机进站,开始美好的旅程。纸质车票,逐渐成为过去回忆中的物件,只在整理书柜口袋时,偶然翻出一张,追忆一段或艰辛或美妙的岁月,然后莞尔一笑,夹在某本书中,像记忆般封存起来。

  

  火车票不断升级,出行体验不断改善。在“老物件”的见证下,一代又一代铁路人,扛起“高速”大旗,跑出“前沿”之路。我们不仅能看到科技进步为铁路带来的变化,更能看到铁路人在建设交通强国道路上的奋斗足迹。

  

  

  2012年,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乘车人姓名及身份证号开始出现在车票左下角。

  

  

  中铁银通卡。

  

  

  行程信息提示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