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工长大山里的春运坚守

字数:1,288 2025年01月21日 要闻

  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早上8点,笔者一行人乘汽车从西安出发,行驶了1个多小时后来到了秦岭山脚下,进入石砭峪保护区后,山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颠簸。30分钟后,终于在半山腰处拐进了一条小路,来到了一处叫做青岔火车站的地方。
  “ 今天的天窗时间紧、任务重,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动作要快!”西安电务段青岔信号工区工长谢清正在组织召开点前会,布置完工作又立刻准备天窗用的工具材料。
  青岔站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秦岭山上,96年的谢清带领7名职工,管辖着上下行近40公里的信号设备。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上行四处备用贯通线校核和下行三组道岔以及轨道电路检修。随着春节临近,车站通过列车由原来的120对增加至138对。由于车流密度加大,为了保证春运期间设备稳定,工区必须保证每周对全站设备检修全覆盖。
  12时10分,天窗开始,谢清抓起工具包带着职工小步快走,来到了秦岭特长隧道。
  “小郝做好防护,我们准备进洞子。”大家再次确认头灯光照良好后迅速隐入黑暗,由于最近的一处电缆盒位于隧道2公里处,即使加快脚步也至少20分钟才能到达。
  随着距离隧道口越来越远,肉眼能见度也只有五六米,抬眼望去,前后是令人窒息的黑暗,让人担心踩空滑倒。
  大家来到一电缆盒处,开盒盖、对图纸、移频表测量… …
  每个电缆盒相距大概500米,谢清必须保证30分钟内要完成5个电缆盒的测试工作。
  “天窗还有几分钟?”“还有35分钟!”完成了3个电缆盒测试后,谢清询问防护员。经过一系列的操作,职工们的额头渗出滴滴汗珠,在灯光下闪着微弱的光。
  完成所有电缆盒测试,大家迅速向隧道口走去,也许是有些疲惫,相比来时大家还开几句玩笑,此时鞋底与石砟摩擦的窸窣声、邻线过车的轰隆声以及风声在隧道里回响。
  走出隧道,大家深深吸了一口气。气温已降至零下的秦岭仿佛盖了一层厚厚的驼绒被,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枯草和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发出簌簌的响声。
  回到工区后,谢清没顾上喝一口水,来到库房快速准备下行天窗工具,再过一个小时就要进行下行天窗作业。
  15时整,谢清和张军鹏来到10号道岔处开始了下行天窗作业。
  “别小看道岔接点上的黑印,对电路的导通都存在着极大隐患。”打开转辙机箱盒,谢清紧盯着转辙机一排排接点,小心地擦拭着。不同于其他铁路工种大动作、大场面,电务职工的作业范围仅在方寸之间,对每个接点、每根线必须明察秋毫。
  “ 工长!工长!11号道岔曲线异常!”紧固螺丝、擦拭接点、注油……蹲了近20分钟的谢清,腿已经酸麻得不听使唤,正准备起身时,忽然对讲机里传来了崔楚晗的声音。
  道岔在动作过程中会产生电流变化,微机监测如同信号设备的“心电图”,可以监测到道岔转动异常。
  接到通知后,谢清和工友迅速向下行咽喉的石砭峪特大桥跑去。放木楔、吹风机吹、批灰刀铲……大家动作娴熟,不一会儿,滑床板上一层薄薄的细沙就被清理干净。
  “ 室内扳动11号道岔,微机监测调看是否良好?”“道岔曲线恢复正常。”
  “ 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及时,道岔会卡阻或无法转动,从而影响行车。”处理完隐患的谢清终于松了一口气,刚刚跑了一身的汗此时也已消散,才突然感觉到阵阵寒意。
  谢清望着远处的山峦,裹了裹衣服、搓了搓手,和职工们继续朝前走去。
  (张立丽 贾智炜 杨爽 刘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