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

——安康车辆段服务春运纪实

周道刚 高若曦 李亚 李平 吴超

字数:2,585 2025年01月21日 要闻

栏目:新春走基层
  分离、吊运、组装……1月16日,春运第3天,在安康车辆段检修车间,台球桌大小的货车转向架,一次次被作业人员拆装,又一次次被天车司机吊运,机械轰鸣声中,转向架如“抓娃娃”般凌空飞舞,构成了春运里的独特风景。
  转向架,是车辆的走行部,承载着车体上部的全部重量,并提供减震和转向,传递牵引力和制动力,对确保车辆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春运以来,安康车辆段检修车间紧盯每日修车计划,抓好转向架检修各岗位间衔接,持续提升转向架检修效率和质量,全力为春运提供车辆保障。
  18个台位选“娃娃”
  地处陕西南部的安康车辆段检修车间,主要担负着到期铁路货车车辆厂修、段修、临修等任务,现有两个检修库,共有6股道18个检修台位,日均检修货车30辆。
  当日8时许,在检修车间二库3道1台位,入库车辆停稳后,现场作业人员立即在车辆端部插上防护红旗,随后迅速钻入空间狭小的车底,利用专用工具快速拆卸转向架与制动管系间连接的圆销,与防脱拉环连接的铆钉等部件。
  “ 车辆底部有转向架、车钩缓冲、制动等多个装置。”外制动班组职工陈旭介绍,各装置间紧密连接、相互作用,锈蚀、卡滞是常有的事,他们必须在2分钟内将转向架与其它装置分开,确保后续作业正常进行。
  不远处,一名作业人员已蹲在台位旁,忙着操作电动架车机手柄。只见地面上4个盖板缓缓打开,暗藏其中的4个电动架车机慢慢升起,稳稳顶在车辆两侧边梁的对应位置,随着车体抬高,上下心盘分离,车底空间变大,转向架很快显露出来。
  紧接着,2名作业人员合力把转向架推出车底、等待天车抓取。“这转向架有K2、K4、K5、K6四种常见类型,每台都有30余种部件。”架修班组工长王志聪说,入库的车辆会按照车型编组到同一股道,通过挑车来提高转向架检修效率。
  9时左右,往往是检修车间一天最忙的时段。各股道台位上停满了待修车辆,架修、车体、外制动、钩缓等班组同时作业。嘈杂的环境中,天车来回移动,一次次落下巨大的黄色“爪子”,精准扣住5吨重的转向架。天车指挥人员夏衍,一次次举手比划,引导转向架吊运到指定台位。
  “在现场引导天车,有吊钩上升、下降、水平移动等12种手势,每一次吊运都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除了按照作业标准指挥外,库里的光线变化、人员走行情况、车辆分布状态,每个细节都必须清楚,这样安全才有保证。”夏衍说。
  25个工位修“娃娃”
  在检修车间检修库的东边区域,一台台待修的转向架被天车吊运至输送线,一台台修好的转向架又从支出线被天车吊离。在输送线和支出线间,转向架环线不停运转,一台台转向架游走在各工位间,被有序分解、检测、组装。
  “ 这转向架环线,设置有心盘分解、构架分离、基础制动分解等25个工位,每个工位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转向架班组工长梁思龙说,比如下心盘分解为5分钟、制动梁分解为3分钟,每台转向架总的检修时长要118分钟,“环线只要一启动,各工位就必须争分夺秒地检修。”
  除了人控,机控也运用其中。在该车间每个工位上都设置有“精益化作业看板”,清晰显示“作业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检修时长”等内容,如果作业超时,悬挂的三色警示灯就会亮红进行提醒预警,以保证转向架的检修效率。 
  离地2米多高的环线上,转向架被牢牢抓起、缓慢前行,设备运转声、金属碰撞声、现场联控声不时响起。在翻转检查工位,车辆钳工余丽超按动控制装置,工作台上的转向架慢慢翻转。她手持点检锤,借助照明手电的光亮,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位。
  “ 转向架的侧架、摇枕AB区等部位,正常视角不利于检查,只有进行翻转,才容易发现故障隐患。”余丽超说,如果发现故障,转向架就继续向前移动进入故障处理工位,如果正常就向右移动走快速通道,进入下一道工序。
  占地不足900平方米的转向架环线,科技感十足。底层在移动转向架的同时,顶部同步传输着制动梁等部件,避免交叉作业;在承载鞍分解,以及枕簧检测、选配等工位,5台机器人同时作业,精准、有序而又高效。
  但自动化的生产线,有时也离不开人工互补。在枕簧组装工位,作业人员李增奎戴着手套,动作麻利地抱起一组组20余斤重的枕簧,一次次放入摇枕承簧台的对应位置。
  “这载重70吨的车辆,每个转向架左右加起来有18组枕簧,1辆车2个转向架,少说也要搬36次,还要在5分钟内完成。”李增奎说,一个班30辆车,算下来要搬2万多斤,虽然累点,但看到转向架顺利进入下一道工序,那比啥都开心。
  10米高空运“娃娃”
  沿着28个阶梯一路向上,在离地10余米的高空,检修车间架修班组天车司机吴丹走进她的“办公室”。落钩、起吊、悬停、移动… …在她操纵下,天车一次次将待分解的转向架吊运至分解区,再将检修好的转向架重新吊运至相应股道进行落成。
  在检修车间,平均4个小时就有18辆车出库上线,吴丹她们必须又快又准地吊运转向架。“1次吊运如果节省1分钟,1辆车就能节省4分钟,30辆车就可以节省120分钟。这不起眼的每分每秒,其实能为春运货物运输赢得时间。”吴丹说。
  2020年,吴丹大学毕业入路后,就一直从事天车驾驶工作。每次启动前,她都要认真巡检天车,检查确认驾驶室内各操作手柄是否良好,各电源指示灯、大小车行程限位电铃是否能正常使用,试验各制动器的刹车动作是否灵敏可靠。
  在“一起一落”间吊运转向架,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检修大库有6条股道,股道间有来回走动的工友、忙碌的叉车,还有一辆辆架起的货车。吊运中,吴丹要与地面引导人员密切配合,还要时刻观察空中和地面的情况,遇到紧急情况还要立即采取措施,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吊运任务。
  抬眼望去,天车横梁上新涂打的4条黄色对标线格外醒目。“以前,天车在大库里左右移动,吊钩定位全凭天车司机肉眼确定,如果不合适,就反复调整,不仅浪费时间,也存在安全隐患。”检修车间主任王宏军说,春运前,他们结合股道和天车走行径路,专门涂打了对标线,这样就实现了吊钩精准定位。
  变化的不仅在空中,还有地面。检修车间用绿、蓝、黄三色,对以往全灰色的地面重新进行油饰,区分为人行通道、吊钩行进区、分界线,使天车司机能够清晰识别地面情况;在地面划定专区放置天车吊钩,有效解决以往天车无吊运作业时吊钩高空悬停问题,保证安全生产。
  不足2平方米的天车驾驶室里,吴丹不停用手操纵天车,用脚踩响警示铃提醒地面人员。“天车操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有时还利用周末时间去商场‘抓娃娃’,模拟练习吊运技巧。”吴丹认真地说,吊运工作虽然平凡,但想着自己吊运后发出的车辆在春运里疾驰,就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