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桥隧女工的铁路情

——记第一代巴山人曹美英的安全带、安全帽和背袋

陈星衡

字数:1,776 2024年12月24日 文化

栏目:西铁印记
    图为老一代巴山桥隧女工曹美英的工装、安全带、安全帽和生活背袋实物展陈。

    图为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驶过大巴山。

  在巴山精神教育基地内,一根发黄且带着锈迹的安全带和一个黑红相间的绣花背袋非常抢眼,这组特殊的老物件静静地躺在展柜内,仿佛诉说着当年的奋斗故事,承载着浓浓的铁路情。
  1978年,一批年轻人第一次来到位于汉中市镇巴县的巴山站,当上了襄渝铁路第一代养路工。这些年轻人大多是来自西安、宝鸡、延安,甚至北京等城市的返城知青。看到与世隔绝的大山,面对“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的恶劣自然环境,知青们一下子都懵了,心理落差非常大。巴山的僻壤简陋与便利丰富的城市生活完全不同,艰苦的物质文化生活与青年人的理想追求有天壤之别。“刚从农村来到城里工作,没想到被分到一个还不如老家的巴山”“刚放下了三斤半(锄头)、却又要扛起八斤半(镐头)”,一些人甚至哭着闹着要调走,刚来的年轻人不在车间找对象,怕一辈子被锁在这里。
  黑水河钢梁桥高103米、长77米,架设在悬崖峭壁上,是襄渝线上最高的钢梁桥。从桥上往下看,那狭窄的山谷中弥漫着迷茫的雾气,只听淙淙的流水声却看不见谷底的水和石头。
  负责钢梁桥维护保养的是一群桥梁女工,这些女青年是从关中和陕北来的,也有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从都市里来的这些姑娘,别说吊在桥上作业了,就是站在桥边看都会瑟瑟发抖。
  第一次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全副武装沿着检修梯一步一步爬……当姑娘们睁开眼睛往下看的时候,有人就趴在桥上哭了。但哭完了,还得爬起来接着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那高耸云端的桥梁上,她们的脚跟渐渐坚定了,她们的心跳渐渐平复了,从如履薄冰到如履平地。当一群女桥梁工像云雀一般,在巴山之巅的钢梁桥上自如挥舞的时候,那是一道怎样动人的风景?
  一位名叫曹美英的桥梁女工,家在西安市。丈夫是从陕北来的北京知青,从相识到相恋结婚的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火车每天昼夜不息运行,线路需要人来养护。但巴山没有托儿所,两口子分身乏术,而初生的孩子无人照看,于是这小两口晚上就变着法逗女儿乐,不到凌晨是不能让孩子入睡的,争取让孩子睡到第二天中午。可是第二天清晨两个人上班了又怕孩子醒得早,滚落下来,于是曹美英就用背带、绳子把孩子拴在床上。上班以后,她又要用安全带把自己拴在桥上。等中午下班,有时孩子已哭不出声了。就这样曹美英“将自己拴在桥头,将孩子拴在床头”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工作,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激烈碰撞是难免的。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物质是贫瘠的,但精神不能贫瘠,否则怎么能养好路,怎么对得起筑路人?巴山党支部一班人认识到,养路必先育人,育人必先铸魂。他们自办夜校,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教育职工安心山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用“筑路难,还是养路难?”引导职工思考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举办联欢会、知识竞赛,开展“大山里的小奥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
  慢慢地,这群人从不安心到安心,再到扎下了根,就像一颗颗铆钉一样把自己钉在了铁路上,从此再也没有松动过。
  襄渝铁路开通初期,大巴山隧道病害不断,火车跑到这里限速每小时十五公里。1981年,外国铁路工程专家来这里考察,给大巴山隧道判了“死刑”,说这里是铁路“禁区”,要么报废;要么改线或重建。可巴山铁路人却不信这个邪,一头扎进隧道,没日没夜地进行病害整治。硬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不仅让大巴山隧道“起死回生”,而且把列车时速由15公里提高到90公里,让“担心线”变成了“放心线”。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巴山虽苦,但巴山人内心深处为了铁路安全和万千旅客服务的责任,他们甘愿吃这种苦,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放弃本可以更好的生活,正是一种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
  正是第一代巴山养护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创出了精神富矿,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被中共陕西省委誉为“新时期的延安精神”,纳入铁路精神谱系,成为陕西铁路的精神符号。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到了这里,传承红色基因,书写着新时代巴山精神。
  巍巍大巴山,悠悠黑水河,见证了铁路人的坚守和执着。曹美英的安全带和背袋,见证了第一代巴山铁路人扎根山区、无私奉献,也记录了这首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人生赞歌,那是巴山精神的最好诠释!